Minolta擁有龐大繁雜的鏡頭體系,要想詳盡細緻地闡述這些鏡頭,是非常困難的。 而更困難的在於,許多鏡頭序列分別出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如果按照鏡頭的發展歷程來展開,將會顯得格外雜亂。
通常的分類方法是按照鏡頭所處的焦段,劃分為普遍意義的魚眼鏡頭,廣角鏡頭,標準鏡頭,長焦鏡頭和變焦鏡頭。 --所以最開始討論的鏡頭就是魚眼鏡頭,雖然我個人並不喜歡魚眼鏡頭,但為了保持資料的完整性,仍然要把它加在前面。 不過我倒是很喜歡吃魚。
任何鏡頭都需要去主動修正反射在鏡頭內部的光線的失真現象,絕大多數的鏡頭是需要這麼做的。 因為鏡頭需要保證成像中線條盡可能地保證筆直或者接近筆直。 當然,如果按照嚴格的檢測標準,沒有任何一款鏡頭能夠通過測試,因為所有鏡頭都存在桶形或者枕形的畸變。 只是對於這種變形的控制已經到了令我們肉眼難以辨別的程度而已。
魚眼鏡頭利用的恰恰就是這種變形,用這些被扭曲的線條造成一個完全失真的場景,一個同樣被彎曲的場景。 有些人喜歡魚眼鏡頭下的這種效果,但同樣有很多人無法接受甚至極度厭惡魚眼鏡頭下的成像效果。
魚眼鏡頭有兩個不同的類型,全畫幅鏡頭和圓形成像鏡頭。 在全畫幅成像鏡頭下,圖像會充填整個畫面;而圓形成像中,所有信息都會集中在畫面中間的一個圓形區域內。
7.5mm魚眼鏡頭許多業餘攝影愛好者並不熟悉魚眼鏡頭,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魚眼鏡頭通常都非常昂貴,極其複雜的光學結構提升了鏡頭的製造成本。 加上魚眼鏡頭並不會出現在大篇幅的廣告宣傳資料中,所以了解並真正使用它們的人並不多。
常規鏡頭會修正全部線性失真,無論是桶形還是枕形畸變都是需要被盡量避免的,要盡一切可能保證成像中線條的筆直。 魚眼鏡頭卻要把直線變成曲線,這在Minolta設計生產的7.5mm圓形成像魚眼鏡頭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所有鏡頭獲取的圖像都是圓形的,而最終通過相機獲得的照片卻是矩形的。 通過魚眼鏡頭獲得的成像也是如此,只是因為魚眼鏡頭獲得的圖像不足以填充整個底片,比如圓形成像魚眼鏡頭最終會在底片四邊留下寬約1mm的空白。
為了獲得180°的超大視野,魚眼鏡頭的前鏡片組通常都是向外凸起的。 這將意味著攝影師無法使用常規濾鏡以免傷害到高高凸起的前鏡片組,這也是為什麼魚眼鏡頭都會帶有內置濾鏡的原因。 通常這些濾鏡包括1A,R60,85,Y52,80B,FLD(中灰密度鏡),雖然這些濾鏡並不經常被用到,但是有備無患總會好一些。
在魚眼鏡頭的演化中,7.5mm鏡頭從開始設計生產,就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方案,沒有做過更大的改進,鏡頭焦點被固定在1.25m的距離上。 事實上,鏡頭景深能夠從0.4m延伸到無窮大以後,已經很少需要聚焦在這樣的焦距距離上了。 當然,如果鏡頭給定的距離標尺不夠用,可以通過縮小光圈來拉盡聚焦目標,大概能夠縮短0.18m的距離。 對於魚眼鏡頭來說,縮小光圈一直都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技巧。 因為鏡頭本身的成像特點,越靠近圖像邊緣的位置,成像失真會變得越嚴重。 而縮小光圈能明顯地改善這種失真現象。
7.5mm魚眼鏡頭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使用的,因為它高昂的售價,以及其誇張的成像同樣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接受的。 還有一點,7.5mm鏡頭因為具有180°的水平成像角度,所以這支鏡頭沒有能夠與之匹配的遮光罩――它本來也不需要遮光罩。
Minolta的這支魚眼鏡頭無疑是非常昂貴的,市場上曾經出現過類似的副廠鏡頭,供用戶選擇,比如Sigma設計生產的8.0mm f:4.0魚眼鏡頭。 但是這支鏡頭同樣是售價高昂,而且不容易找到。
7.5mm魚眼鏡頭視角180°
版本有效光圈片組結構濾鏡接口對焦距離尺寸Ø x重量g生產時間三代MC 4.0-16 12/8內建固定68 x63 360 1975
一代MD 4.0-22 12/8內建固定68 x63 360 1977
二代MD 4.0-22 12/8內建固定68 x63 360 1978
三代MD 4.0-22 12/8內建固定68 x63 355 1982
第一支7.5mm魚眼鏡頭出現在第三代MC鏡頭序列中,固定焦距,圓形透視成像,內置濾鏡,自動光圈功能。
進入MD鏡頭序列以後,鏡頭的最小光圈被增加到f:22,光圈環上出現了MD接片。 MD系列的鏡頭要比MC系列的鏡頭輕,總體重量減輕了大約15g左右。 而三代MD鏡頭同樣在光圈環上增加了聚焦確認按鍵,雖然這支鏡頭採用了固定焦距。 同時,還增加了最小光圈鎖。
18mm &16mm魚眼鏡頭
18mm魚眼鏡頭是Minolta設計生產的第一支魚眼鏡頭,也正是基於此,這支最早出現於1958年的鏡頭成為了收藏家們努力尋覓的對象。 鏡頭焦距固定,全畫幅透視成像,採用鏡尾加裝濾鏡的方式。 鏡頭帶有一個非常特殊的鏡頭蓋,黃色和一款UV濾鏡,還有一支專門設計的,抽取式的遮光罩。
通過這支鏡頭,在小光圈下反映在取景器中的視野會顯得相對黑暗。 但這一點對於一支沒有聚焦能力的鏡頭來說根本就不算是缺憾。 雖然鏡頭最大光圈只有f:9.5,但是優秀的景深處理能力恰當地再現了焦點處的所有事物。 對於相對銳利的成像,縮小光圈的方法在這支鏡頭上的效果並不明顯。
16mm鏡頭經常會被錯認為是Minolta設計生產的第一支魚眼鏡頭。 實際上,它是在1958年之後Minolta設計生產的第二支魚眼鏡頭。 對比最初的18mm鏡頭,這支鏡頭擁有許多重要的技術改良。 最重要的一點是,這是一支調焦鏡頭,而不像它的前輩被綁定了焦距。 其次,採用內置式濾鏡,代替18mm鏡頭採用的後置式旋入濾鏡。 這種改進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鏡頭重量的直線攀升,差不多兩倍於18mm鏡頭的重量。
類似Minolta的16mm鏡頭,Sigma同樣設計生產了自己的16mm f:2.8魚眼鏡頭,希望能夠搶占一部分Minolta的市場。 根據評論,Sigma的這支鏡頭具有非常優秀的成像素質和操控性。 但是卻很少在坊間流通。
16mm魚眼鏡頭視角180°
版本有效光圈片組結構濾鏡接口對焦距離尺寸Ø x重量g生產時間
18mm
9.5-22 7/5內置固定59 x41 240 1958
16mm
二代MC 2.8-16 11/8內置0.3 73 x63 445 1969
三代MC 2.8-16 11/8內置0.3 70.6 x63.5 440 1973
一代MD 2.8-22 11/8內置0.3 70.5 x63.5 440 1977
二代MD 2.8-22 11/8內置0.3 70.5 x63.5 440 1978
二代MD 2.8-22 10/7內置0.25 64.5 x43 256 1980
三代MD 2.8-22 10/7內置0.25 64.5 x43 265 1981
1958年開始生產的18mm魚眼鏡頭是全畫幅透視成像,手動光圈,約等於0.4m的固定焦距。 鏡頭標識為MINOLTA UW ROKKOR-PG 1:9.5 f=18mm。
1969年開始生產於二代MC序列的16mm魚眼鏡頭採用了f:2.8的大光圈,鏡頭內置有1A,Y48,80B,O56濾鏡。 自動光圈功能。 典型的第二代MC 16mm魚眼鏡頭標識: MINOLTA LENS MADE IN JAPAN MC UW ROKKOR-OK 1:2.8 f=16mm。
1973年,三代MC鏡頭序列採用了Minolta全新的鏡頭鍍膜技術。 這款鏡頭的設計方案被Leica所採用,設計開發了Elmarit-R 16mm鏡頭。
三代MD鏡頭採用了Minolta新開發的鏡頭鍍膜技術,鏡頭外觀式樣採用三代鏡頭序列式樣。
――目前坊間流通的魚眼鏡頭並不多見,多為二代MD序列的16mm魚眼鏡頭,成交價格也始終居高不下。 正像前面提到的,作為一個普通攝影愛好者,魚眼鏡頭並不是一支必備鏡頭,甚至作為一名痴迷於Minolta攝影器材的發燒友,同樣會因為無法接受魚眼鏡頭的透視成像效果而對它望而卻步。
- Jul 06 Mon 2009 01:56
The lens of Minolta - the fisheye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