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接著聊廣角鏡頭。
Minolta設計生產了一整套廣角鏡頭。 那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龐大陣營,焦距範圍從17mm一直涵蓋到35mm,而其中一個35mm鏡頭前後上就存在過近15個不同的品系。
17mm超廣角鏡頭
17mm鏡頭是Minolta設計生產的視角最寬的直線性鏡頭,鏡頭的有效視角達到104°,如此寬闊的視角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更像是魚眼鏡頭。
基於魚眼鏡頭同樣的原因,--高昂的售價以及相對專業的應用領域,17mm鏡頭同樣不是任何人都能夠擁有並習慣使用的。 雖然從設計上看這支鏡頭的確屬於直線性鏡頭,但是那種屬於魚眼鏡頭才擁有的視角卻需要極端專業的技巧來駕馭。
做一個比較接近的比喻,就是小時候看過的哈哈鏡。 在那種肚子向外鼓出的哈哈鏡前面,由於強烈的形變,鏡子中心的影像會被過分放大,而鏡子邊緣的影像因為受到極度的擠壓而瀕於湮滅。 17mm鏡頭下的成像,就接近於此。
通常17mm鏡頭會被用作自然風光的攝影題材,而很少用於人像或者人群相關的場景。 因為鏡頭帶來的強烈形變會極度扭曲人的身體,而這種違反自然規律的扭曲會讓大多數普通人產生非常不適的內心反應。 這決不是好玩或者其他的惡作劇,根據心理學模型得出的結論認為:我們對於我們自身被違反常態的扭曲所能忍受的程度,要遠低於我們對於小貓小狗被惡作劇一樣地被魚眼鏡頭或者超廣角鏡頭扭曲的耐受度。 所以非常不建議使用這些能夠引起強烈形變的鏡頭拍攝人及人群相關的場景。
廣角鏡頭存在一個難以規避的問題就是,大視角下環境雜光干擾。 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在晴朗的夏日,面對一條小溪按下快門,因為廣角鏡頭擁有的大視角,天空中的太陽被納入了取景範圍中,雖然這並非創作本意。 這時候,照片上就會出現一大片五彩斑斕的色斑。 這種情況會發生在任何一支超廣角甚至小廣角鏡頭上,而無論這支鏡頭屬於哪一個產品序列哪一個版本。 唯一一點值得欣慰的是,這種惱人的色斑有時候也會催生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使用遮光罩當然是一個不錯的主意。 但更多時候,在我們需要那些遮光罩的時候,它們卻根本不在身邊。 而且配備給17mm鏡頭的折光罩根本就其不到任何有益的作用,反而會在照片上四邊留下一圈黑色的陰影。 一個折衷的方法是讓自己躲進陰影下,躲開直射的光線。 如果一定要使用折光罩,根據經驗可以使用Minolta為21mm/2.8鏡頭配備的遮光罩。 這支遮光罩在17mm鏡頭上同樣很般配。
廣角鏡頭的另一個問題是鏡頭邊角失光(light fall-off)。 17mm鏡頭反映得更明顯,這是因為鏡頭本身的光學結構有些特殊,造成了它的邊緣和角落因為得不到更多光照而顯得比中心位置黑暗。 尤其是在反映如藍天這種大而平滑的場景時。 --對鏡頭進行邊角失光測試的重要方法就是拍攝藍天。 對於17mm鏡頭存在的邊角失光有一個補救的辦法,是使用中灰度濾鏡來抵消鏡頭的邊緣失光現象。 (neutral-density filter:又稱中性灰度濾鏡。)
在設計上,17mm鏡頭採用了浮動鏡片單元用來保證近距離下的成像品質。 這種設計的唯一缺點是,隨著聚焦過程鏡頭的前鏡筒會發生旋轉。 這將影響到諸如偏振鏡這種需要鏡筒保持相對固定的濾鏡的使用。 一直折衷的方法是,在完成聚焦過程之後在安放偏振鏡。 實際上,Minolta在許多鏡頭設計中採用了這種行之有效的浮動鏡片單元的方案,這種設計思路同樣被其他鏡頭製造廠商所採用。
作為一支超廣角鏡頭,雖然其“古怪的”成像效果並不是任何人都能夠接受的,但是在二手交易市場中,這支鏡頭的交易價格一直保持在500美元左右的高價位。 許多副廠同樣生產過類似的鏡頭,比如Soligor,Tamorn或者Tokina。 而且有些鏡頭的最大光圈甚至超過了Minolta的這支,達到了f:3.5,但是通過測試可以發現,這些鏡頭無法保證優異的景深效果,會顯得有些暗淡。 在所有副廠鏡頭中唯一一支符合起碼要求的,應該是Sigma設計生產的14mm超廣角鏡頭。 至少在成像效果上,能夠接近Minolta的這支鏡頭。
17mm超廣角鏡頭視角104°
版本有效光圈片組結構濾鏡接口對焦距離尺寸Ø x重量g生產時間三代4.0-16 11/9 72 0.25 75 x53 330 1975
一代4.0-22 11/9 72 0.25 75 x53 330 1977
二代4.0-22 11/9 72 0.25 75 x53 330 1977
三代4.0-22 11/9 72 0.25 75 x53 325 1981
21mm &20mm超廣角鏡頭
Minolta擁有非常長的歷史,用來製造超廣角鏡頭,早在1962年就推出了一款超廣角鏡頭21mm f:4.5。 這似乎是Minolta的一個特點,就像Pentax喜歡製造超望遠鏡頭一樣。
早期單鏡頭反光相機的確很缺少超廣角鏡頭,那時候一支28mm鏡頭已經是非常難得的了。 這裡面有一個技術性問題,就是超廣角鏡頭通常都有一個比較大的後鏡組單元,而這個巨大的屁股根本無法裝進相機的肚子裡,會直接影響到反光鏡的工作並影響到光路的完整性。 對於其他類型的相機,比如旁軸相機就不會存在這樣的問題,因為旁軸相機不需要也根本不具備反光鏡系統。
1962年,Minolta提出一個創新性方案,並應用在其SR-7及後期的一些相機上。 在這些相機上,反光鏡箱能夠被升起並且鎖住,留出的空間就能夠完全容納下超廣角鏡頭那個巨大的屁股了。 但是反光鏡被抬起鎖住之後有產成了另外一個問題,被攔腰折斷的光路無法向取景器傳遞正常的取景信息,整個取景器裡面是黑漆漆的一片。 對於這個問題Minolta的解決方案很簡單,為每一支21mm超廣角鏡頭配售一款單獨的外接式取景器。 --真的是很簡單的解決方案,雖然算不上有創意。
21mm超廣角鏡頭後來被徹底修改了光學設計方案,推出了MD鏡頭序列中的20mm超廣角鏡頭。 鏡頭同樣採用浮動鏡片單元設計,用來保證近距離下的成像品質。
不同於魚眼鏡頭或者17mm的超廣角鏡頭,對於20mm超廣角鏡頭,市場上雖然也出現過副廠鏡頭,但都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廠商製造,如Camborn或者Promura。 前者設計生產了21mm f:3.8鏡頭,後者製造了20mm f:2.8鏡頭。 而這兩款鏡頭根本就沒有任何值得推敲的地方。
21mm &20mm超廣角鏡頭視角92 -94°
版本有效光圈片組結構濾鏡接口對焦距離尺寸Ø x重量g生產時間一代SR 4.5-16 9/5 55 0.9 60 x20 166 1962
一代SR 4.0-16 8/4 55 0.9 60 x20 166 1963
二代MC 2.8-16 12/9 72 0.25 75 x67 510 1971
三代MC 2.8-16 12/9 72 0.25 75 x66.9 515 1973
20mm鏡頭三代MC 2.8-22 10/9 55 0.25 64.5 x43.5 240 1976
一代MD 2.8-22 10/9 55 0.25 64.5 x43.5 240 1977
二代MD 2.8-22 10/9 55 0.25 64.5 x43.5 240 1977
三代MD 2.8-22 10/9 55 0.25 64 x43.5 240 1981
1962年生產的21mm鏡頭標識:MINOLTA W.ROKKOR-PI 1:4.5 f=21mm。 這支鏡頭是Minolta設計生產的第一支超廣角鏡頭,手動光圈,配售圓形相機外接取景器。 而使用這支鏡頭,需要正確設定鏡頭光圈以及相機快門速度,並以此決定進入外部測光系統的通光量,進而設定相機上的刻度盤完成準確曝光。
1963年,在21mm f:4.5鏡頭基礎上,Minolta設計生產了速度更快的21mm超廣角鏡頭。 鏡頭標識:MINOLTA W.ROKKOR-QH 1:4 f=21mm。 這支鏡頭與前一款鏡頭除了速度上不一樣以外,配售的外接取景器也由原來的圓形改成了方形。
1972年,第二代MC鏡頭序列中出現了速度更快的21mm超廣角鏡頭。 鏡頭採用自動光圈,因為相機技術的提升,已經無需為了容納超廣角鏡頭而鎖起反光鏡箱,所以配售的外接取景器被取消了。 直到第三代MC鏡頭序列結束時,21mm超廣角鏡頭的生產序列被正式取消,由經過重新設計的20mm超廣角鏡頭所取代。
24mm大廣角鏡頭
Minolta生產過許多值得驕傲的鏡頭,其中就包括這支24mm大廣角鏡頭。 這支鏡頭還有一個別名――天星(stellar performer:恆星表演者),因為它能夠清楚地再現夜空中璀璨的星光。
作為一支大廣角鏡頭,在光圈全開下依然能夠保持非常高的銳利度,是非常難得的。 而這支鏡頭被認為是Minolta設計生產的,銳利度最高的鏡頭之一,甚至達到了微距鏡頭的銳利度。 而且,因為設計上的合理,鏡頭保證了極輕微的邊角失光。 也正是因為這支鏡頭的出色表現,Leica採用天星鏡頭的設計方案製造了自己的Elmarit-R 24mm鏡頭。
24mm鏡頭還有一個系列的產品是場曲可調鏡頭,這支專業鏡頭會連同另外兩顆專業鏡頭在專門的章節裡介紹。
市場上能夠真正對Minolta 24mm大廣角鏡頭構成威脅的副廠鏡頭幾乎不存在。 歷史上有幾個副廠生產了相同焦段的鏡頭,如Cambron 24mm f:2.8及Spiratone 24mm f:2.8,但都因為鏡頭自身的品質問題而無人問津。
24mm大廣角鏡頭視角84°
版本有效光圈片組結構濾鏡接口對焦距離尺寸Ø x重量g生產時間三代MC 2.8-16 9/7 55 0.3 62.2 x50 410 1973
一代MD 2.8-22 9/7 55 0.3 65 x50 275 1977
二代MD 2.8-22 9/7 55 0.3 65 x50 275 1978
二代MD 2.8-22 9/7 55 0.3 64 x49 215 1978
三代MD 2.8-22 8/8 49 0.25 64 x39 200 1981
1973年定型生產的24mm大廣角鏡頭同樣採用浮動鏡片單元,用來保證大光圈下的高銳利度。 鏡頭設計方案一直被延續使用,在二代MD鏡頭序列中曾出現過兩種不同的鏡身式樣,具體反映在景深刻度上,其中一種採用扁平刻度而另一種採用了錐形刻度。
到了三代MD鏡頭序列,鏡頭設計方案被重新修改,片組結構由原來的9片7組改成了8片8組結構,鏡頭濾鏡接口也改成了被三代MD鏡頭序列廣泛採用的49mm口徑。
實際上,這種對設計方案的徹底修改在許多鏡頭生產中都存在,這也造成了三代MD鏡頭在成像風格上與一二代鏡頭的差異。
28mm廣角鏡頭作為一支常規廣角鏡頭,28mm鏡頭是最容易使用也是使用最廣泛的鏡頭之一了。
第一支28mm鏡頭生產於1962或者1963年前後,最大光圈f:3.5,使用一隻非常罕見的矩形遮光罩。 比起後來設計生產的高速鏡頭,這支鏡頭明顯有些慢且不受重視了。 但歷史上的這支鏡頭並沒有因為相對較慢的光圈速度而降低做工,降低成像品質。 從其第一支鏡頭所採用的,複雜的7組鏡片單元設計就能感受到Minolta對這款鏡頭的重視。
28mm f:3.5的生產序列一直持續到八十年代的第三代MD鏡頭序列,因為它相對小巧的鏡身,輕便和低成本使它一直保持高需求的市場活力。 當然,做為慢速鏡頭一直存在著一個無法克服的弊端,就是造成取景視窗的相對黑暗,而且在低光照條件下不得不使用三腳架,以維持相機機身的穩定性。
針對28mm f:3.5鏡頭,許多副廠曾相繼推出速度更快的廣角鏡頭,來試圖爭奪一部分市場份額,比如Owens推出的28mm f:2.8,最初的上市價格只有20美元。 問題在於,這些副廠鏡頭是通過減少所必須的片組結構來降低成本的,這些低成本的鏡頭雖然擁有更快的光圈,但其本身所具有的價值甚至達不到自身標稱的20美元!
其後,在1969年左右,也許是感受到市場上大量存在的副廠鏡頭的影響,也許是為了滿足Minolta用戶的需求,速度更快的28mm鏡頭問世了。
28mm f:2.5鏡頭不僅僅是擁有更快速的光圈,為了得到普通鏡頭玻璃無法實現的高折射率,Minolta採用了一種全新的生產材料來加工這款鏡頭,混合了稀有礦物元素的釷和鑭加工的鏡頭玻璃。 而這種成本高昂的鏡頭玻璃同樣被應用在其他幾款Minolta大光圈鏡頭上,比如最負盛名的“鷹眼”鏡頭。 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釷和鑭屬於放射性元素,雖然這種放射性元素不會對用戶造成身體上的傷害,但是任何放射性元素都存在衰變週期。 反映在鏡頭上就是前鏡片組會隨著時間而逐漸反射出一種淡黃色反光。 而陽光的直接照射又會加速這種色變的過程,因為陽光中的UV(紫外線)會加快釷和鑭的衰變速度。 但是有經驗證明,這種採用了放射性元素製造的鏡頭玻璃,在鏡片明顯趨向黃色以後,只要適當地密封保存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中,情況就會得到緩解甚至黃色反光會完全消失。 所以這種鏡頭在使用中需要隨時蓋緊鏡頭蓋並且避免陽光的直射,而陽光的直射不但會使鏡片發生色變,還會造成鏡頭內部溫度升高,使得潤滑劑受熱溢出,污染鏡頭。
在第三代MC鏡頭序列中,28mm f:2.5被重新修改了設計方案,修改後的設計把光圈進一步放大到f:2.0,成為一款配置豪華的廣角鏡頭。
28mm f:2.0是一支高成本鏡頭,許多副廠並沒有繼續開發類似的產品。 市場上存在過的鏡頭,一款是Spiratone的28mm f:2.0,整體成像偏軟,尤其是在光圈全開時。 這與其自身的設計能力有很大關係。 Vivitar生產過一款28mm f:1.9的大光圈廣角鏡頭,在成像質量上幾乎達到了Minolta鏡頭的水平,而同時,這款鏡頭的售價也非常接近Minolta鏡頭的價格。
針對普通用戶開發的28mm f:2.8鏡頭是在1974-1975年前後才出現在市場上的,這支鏡頭既有高於f:3.5的快速光圈,又保持著相對較低的售價,所以受到大多數普通用戶的擁戴。
――雖然說作為一支常規廣角鏡頭,是一個即使只是業餘攝影愛好者都應該擁有的鏡頭,而且其本身的價格也並不是非常昂貴。 但實際情況往往是,許多興沖衝拿到了一支廣角鏡頭的用戶在認真揣摩了許久之後才發現,需要或者能夠使用到這支鏡頭的時候實在是太少了,而28mm鏡頭通常都是許多用戶用來壓箱底的“看家鏡頭”!
28mm f:2.8鏡頭的售價乃至生產成本並不像配置豪華的f:2.0鏡頭那麼讓人望而生畏,快速光圈又比f:3.5鏡頭更具有誘惑力,所以許多鏡頭副廠都花大力氣設計生產了大量的此類鏡頭。 可是,絕大多數鏡頭甚至達不到Minolta鏡頭起碼的成像品質。 銳利度的下降,畸變控制的失效。 雖然這些售價通常只有10-20美元的鏡頭,的確很吸引人――因為它們實在是太便宜了,但如果所追求的是高品質的成像性,那麼這些售價低廉的鏡頭依然不是被考慮的對象。
28mm廣角鏡頭視角75°
版本有效光圈片組結構濾鏡接口對焦距離尺寸Ø x重量g生產時間一代SR 3.5-16 7/7 67 0.6 70 x50 345 1963
一代MC 3.5-16 7/7 67 0.6 70 x50 350 1966
一代MC 3.5-16 7/7 55 0.6 63 x45 245 1968
二代MC 3.5-16 7/7 55 0.6 63 x45 245 1969
三代MC 3.5-16 7/7 55 0.6 63.4 x45 260 1973
MC Cel 3.5-16 7/7 55 0.6 63 x45 260 1974
三代MC 3.5-16 5/5 55 0.3 64.5 x41.5 220 1975
一代MD 3.5-22 5/5 55 0.3 64.5 x41.5 195 1977
二代MD 3.5-22 5/5 49 0.3 64 x40.5 160 1978
三代MD 3.5-22 5/5 49 0.3 64 x40 170 1981
一代MC 2.5-16 9/7 55 0.5 64 x61 340 1969
二代MC 2.5-16 9/7 55 0.5 64 x61 340 1969
三代MC 2.5-16 9/7 55 0.5 65.8 x61.5 350 1973
三代MC 2.0-16 10/9 55 0.3 65.5 x61 340 1975
一代MD 2.0-22 10/9 55 0.3 65.5 x61 340 1977
二代MD 2.0-22 10/9 55 0.3 65.5 x61 340 1977
三代MD 2.0-22 9/9 49 0.3 64 x50 265 1981
三代MC 2.8-16 7/7 55 0.3 64.5 x43.5 240 1975
MC Cel 2.8-16 7/7 55 0.3 64.5 x43.5 240 1975
一代MD 2.8-22 7/7 55 0.3 64.5 x43.5 240 1977
二代MD 2.8-22 7/7 49 0.3 64 x43.5 180 1978
MD Cel 2.8-22 7/7 49 0.3 64 x43.5 180 1978
三代MD 2.8-22 7/7 49 0.3 64 x43 185 1981
三代MD 2.8-22 5/5 49 0.3 64 x43 185 1983
第一支28mm f:3.5鏡頭標識:MINOLTA AUTO W.ROKKOR-SG 1:3.5 f=28mm。
一代MC鏡頭標識:MINOLTA LENS MADE IN JAPAN MC W.ROKKOR-SG 1:3.5 f=28mm。
Celtic鏡頭標識:MINOLTA LENS MADE IN JAPAN MC CELTIC 1:3.5 f=28mm。
雖然28mm鏡頭設計開發的時間很早,但是第一款鏡頭就採用了自動光圈技術,而不像一些鏡頭需要經歷一個由手動光圈向自動光圈過渡的過程。
大多數鏡頭只有在進入第三代MD鏡頭生產序列以後,鏡頭濾鏡接口才被修改為後期廣泛採用的49mm。 但是28mm f:2.8鏡頭在第二代MD鏡頭序列中就改變了濾鏡接口。 而三代MD鏡頭在市場也存在著兩個不同的系列,差別在於採用了不同的片組結構。 雖然從資料上看,不同片組結構的鏡頭在外形尺寸和重量上並沒有明顯變化,但是真實情況是怎樣? 很難說。
35mm小廣角鏡頭許多人認為,35mm鏡頭無論如何都是一支需要擁有的鏡頭。 因為在用途上,35mm鏡頭可以像標準鏡頭一樣被使用,而鏡頭又具有標準鏡頭難以企及的63°大視角,來反映一個甚至一群人發生在一個特定環境裡的故事,比如舞台。
35mm鏡頭也是Minolta最先發展的幾支鏡頭之一,因為技術上的成熟,先後發展出近15個系列的鏡頭,包括光圈速度很慢的f:4.0和異常華貴的f:1.8超大光圈鏡頭。
第一支35mm鏡頭誕生於1958年,最大光圈f:2.8,這同樣是Minolta設計生產的第一支廣角鏡頭。 鏡頭使用預設光圈,雖然只有7片6組的光學結構,卻顯得巨大而沉重。
1959年,Minolta在這支鏡頭以及另外兩款最早開發的鏡頭上加入了自動光圈技術,以配合SR-2型相機。
1965年,Minolta開始了所謂“緊湊型”鏡頭的開發,35mm f:2.8的外形尺寸被進一步減小以符合緊湊型鏡頭的要求,濾鏡接口也採用了Minolta不常用的52mm口徑,並一直維持到1973年緊湊型鏡頭被取消。
35mm鏡頭是Minolta最早投入生產的鏡頭之一,通過這支鏡頭基本能看到Minolta鏡頭全部的技術變革,包括鏡頭接口的變化,鏡頭鍍膜工藝的革新,外觀式樣的改變。
1960年,針對當時的低收入用戶,Minolta設計開發了f:4.0的慢速鏡頭。 因為鏡頭本身生產成本的限制,這款鏡頭並沒有採用當時已經廣泛流行的自動光圈,而是保持著手動預設光圈技術。 這種情況一直保持到1965年這款鏡頭被納入緊湊型鏡頭序列之中。
1967-1968年,Minolta設計生產了另一支備受用戶推崇的鏡頭,35mm f:1.8漫步者。 這是一款有著異常豪華配置的大光圈鏡頭,是許多Minolta攝影器材愛好者夢寐以求的鏡頭之一。 曾有人說,如果條件限制只能選擇一支鏡頭在身邊,那一定就是這支漫步者。 而漫步者名字的由來,是因為這支鏡頭的確非常適合陪著攝影師隨心所欲地徜徉在城市與鄉村,在信馬由韁的過程中記錄下那些讓攝影師心靈為之顫動的瞬間。
漫步者的成像是非常出色的,即使在光圈全開時。 而光圈全開時的淺景深所形成的朦朧氛圍又是許多鏡頭可望而難極的。 收縮兩級光圈之後,成像更會顯得富麗堂皇。 出眾的近距包容性和廣角覆蓋度,使許多用戶更喜歡使用這支鏡頭代替原來的標準鏡頭。
最初的漫步者巨大而沉重,相當於100mm鏡頭的外形尺寸。 不斷修改的設計方案以及隨著生產材料的變化,大量塑料被應用在鏡身製造上以後,鏡頭的重量開始減輕。
因為35mm鏡頭所具有的巨大市場潛力,所以大量的副廠鏡頭用低廉的價格希望能夠爭取到一部分Minolta的利潤。 但是許多鏡頭因為設計上的原因,根本無法達到Minolta鏡頭所具有的成像品質。 從Minolta 35mm f:2.8鏡頭的光學設計就能看出,7片6組的複雜結構不單純是為了炫耀自身的技術力量,更重要的是保證廣角鏡頭對成像畸變的控制。 而這些,是那些售價僅有十幾到幾十美元的副廠鏡頭所無法實現的。
35mm小廣角鏡頭視角63°
版本有效光圈片組結構濾鏡接口對焦距離尺寸Ø x重量g生產時間一代SR 2.8-22 7/6 55 0.25 63 x53 300 1958-60
一代SR 2.8-16 7/6 55 0.4 63 x48 285 1961-62
二代SR 2.8-16 7/6 52 0.4 60 x45 205 1965
一代MC 2.8-16 7/6 52 0.4 63 x45 210 1966
二代MC 2.8-16 7/6 52 0.4 63 x45 210 1969
三代MC 2.8-16 7/6 55 0.4 63.4 x45 240 1973
MC Cel 2.8-16 7/6 55 0.4 63 x45.3 240 1973
三代MC 2.8-16 5/5 55 0.3 64.5 x41.5 220 1975
MC Cel 2.8-16 5/5 55 0.3 64.5 x41.5 220 1975
一代MD 2.8-22 5/5 55 0.3 64.5 x41.5 205 1977
二代MD 2.8-22 5/5 49 0.3 64 x38.5 165 1978
MD Cel 2.8-22 5/5 49 0.3 64 x38.5 165 1978
三代MD 2.8-22 5/5 49 0.3 64 x38 170 1981
一代SR 4.0-22 5/4 55 0.4 62 x36 210 1960
二代SR 4.0-22 5/4 52 0.4 60 x34 182 1965
一代MC 1.8-16 8/6 55 0.3 66 x68 420 1968
二代MC 1.8-16 8/6 55 0.3 66 x68 420 1968
三代MC 1.8-16 8/6 55 0.3 65.8 x67.6 415 1973
二代MD 1.8-22 8/6 49 0.3 64 x48 235 1978
三代MD 1.8-22 8/6 49 0.3 64 x48 240 1981
--35mm f:1.8漫步者無疑是昂貴的,無論是一代MC雙HH金屬版,三代MC黃X膠粒版,還是開始於整個MD鏡頭時代的輕裝版,坊間的流通一直都是居高不下。 許多人認為漫步者更適合作為一款人文鏡頭存在,用來反映一個人或者幾個人在一個特定環境中的故事。 或者說35mm鏡頭更適合用來講述一段故事。 我不知道。 雖然我擁有一支漫步者很長時間了,而且一直把它仔細珍藏著,但是我也僅僅是把它仔細珍藏著而已。 實在是。 。 。 有些暴殄天物了。
- Jul 06 Mon 2009 02:01
The lens of Minolta - the wide angle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