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準長焦鏡頭

Minolta為它的單鏡頭反光相機設計生產了一個非常龐大的鏡頭族群,這也是為了更好地賣出它的相機產品。 單鏡頭反光相機在使用超廣角鏡頭方面明顯不如旁軸相機,但是在長焦及超長焦鏡頭方面的使用上,卻有著非常突出的表現。

1959年到1960年期間,Minolta為其即將面市的新款相機設計了一款全新的長焦鏡頭――MINOLTA TELE ROKKOR-F 1:2.5 f=180mm。 180mm是個非常受歡迎的焦段設定,f:2.5的大光圈更讓這支鏡頭充分顯露出Minolta對它的信心與期望。 要知道,這種光圈定義在當時已經是同焦段鏡頭中速度最快的鏡頭了。 而且,把這支鏡頭放在今天來看同樣是值得我們去追求的。 我們可以比較一下Nikon的180mm鏡頭。 開始定型生產於1977年的Nikon AI系列180mm鏡頭,最大光圈為f:2.8。 雖然在後來的演化中鏡頭開始採用具有防消色散功能的ED玻璃,但是鏡頭最大光圈始終保持在f:2.8並且一直維持到1995年以後的自動鏡頭中。 由此可見,Minolta這支設計於1950年以後的180mm鏡頭是擁有怎樣豪華的設置。

這是一支充滿了傳奇色彩的鏡頭。 雖然它的名氣並不大,遠比上象鷹眼,天星或者漫步者那些鏡頭那樣讓人耳熟能詳,但是這支鏡頭卻一直是眾多收藏家可望而難求的珍品。 實際上,歷史上是否真的有人曾一睹其芳容,都難成定論。 因為這支鏡頭經過考證之後被認定屬於Minolta為數不多的原型鏡頭,即使卻有實物也絕難得見了。

的確,180mm f:2.5即使在如今來說也是一款高成本的鏡頭,而居高不下的生產成本勢必影響到最終的銷售。 加上Minolta後來發展起來的長焦鏡頭序列完全能夠滿足用戶的需要,如此豪華的鏡頭也就沒有繼續投入實際生產的必要了。

所以說,Minolta歷史上所生產的最具有吸引力的鏡頭,應該就包括這支只存在於廣告宣傳畫冊中的,極具豪華的180mm f:2.5了。

版本有效光圈片組結構濾鏡接口對焦距離尺寸Ø x重量g生產時間一代SR 2.5-22 6/5 77 2.5 ? ? 1959

真正被投放到市場上的標準長焦鏡頭應該從200mm焦段開始計算的,而200mm長焦鏡頭第一次出現在市場上是1959年,一款帶有半自動光圈的200mm f:3.5鏡頭。 比起現在普遍流通在二手市場上的200mm f:4.0鏡頭,這支最大光圈為f:3.5的鏡頭也是很奢華的。 當然不能比較後來的200mm f:2.8。1972年,第三代MC鏡頭序列時這支鏡頭開始使用新的鏡頭鍍膜工藝,並且隨著MC鏡頭序列的結束而結束了它的全部存在。 一支重新設計的200mm f:4.0鏡頭被用來取代這支鏡頭。

第一支200mm f:3.5使用了半自動光圈,這是因為當時的技術條件所限制。 第一代MC鏡頭序列時,開始採用自動光圈技術。

1964年,Minolta設計生產了200mm焦段中的第二支鏡頭,最大光圈為f:5.0手動預設光圈鏡頭。 ――一點都不錯,MINOLTA TELE ROKKOR-QE 1:5.0 f=200mm。 這的確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在Minolta成功推出了200mm f:3.5半自動光圈鏡頭之後,竟然會回過頭來開發這種慢速的,需要手動預設光圈的鏡頭。

這是一種商業上需要,Minolta曾經成功地運用在28mm f:3.5鏡頭的設計開發中。 因為低成本帶來的低售價,使得這款面向低收入用戶群體開發的鏡頭同樣獲得了成功。

這款慢速鏡頭同樣在第三代MC鏡頭結束時被取消了生產序列。

進入MD鏡頭序列以後,200mm f:4.0開始出現並且一直主導著200mm鏡頭的市場。 這款鏡頭無論從速度上還是從價格上都很好地兼顧了高低兩端的用戶需要。 當然,對於那些對鏡頭速度永遠都嫌太小的用戶來說,f:4.0當然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Minolta設計開發了擁有豪華配置的200mm f:2.8。 直徑達到72mm的超大前組鏡片,和特殊的低色散鏡頭玻璃,使這款200mm f:2.8與後來開發的135mm f:2.0當之無愧地成為後MD時代的最傑出作品。

200mm鏡頭視角12.5°
版本有效光圈片組結構濾鏡接口對焦距離尺寸Ø x重量g生產時間
一代SR 3.5-22 6/4 67 2.0 67 x138 770 1959-61
一代MC 3.5-22 6/4 62 2.5 70 x136 750 1966
二代MC 3.5-22 6/4 62 2.5 70 x136 750 1970
三代MC 3.5-22 6/4 62 2.5 75 x137.5 775 1974
一代SR 5.0-22 5/4 52 2.5 56 x149 430 1964
一代MC 4.5-22 5/5 52 2.5 63 x130 500 1967
二代MC 4.5-22 5/5 52 2.5 63 x130 500 1970
三代MC 4.5-22 5/5 55 2.5 64.5 x130 545 1973
MC Cel 4.5-22 5/5 55 2.5 64.5 x130 535 1975
MC Cel 4.0-22 6/5 55 2.5 65 x130.5 595 1974
三代MC 4.0-22 5/5 55 2.5 64.5 x131 520 1975
一代MD 4.0-22 5/5 55 2.5 64.5 x131 520 1977
二代MD 4.0-22 5/5 55 2.5 64.5 x131 520 1977
MD Cel 4.0-22 5/5 55 2.5 64.5 x130 535 1978
二代MD 4.0-22 5/5 55 2.5 64 x116.5 400 1980
三代MD 4.0-22 5/5 55 2.5 64 x116.5 410 1981
二代MD 2.8-32 5/5 72 1.8 78 x133 700 1979
三代MD 2.8-32 5/5 72 1.8 78 x133 700 1981

與200mm鏡頭複雜的品係不同,300mm鏡頭只存在兩種不同的鏡頭系列,最大光圈分別是f:4.5 &f:5.6的鏡頭。

1960年,Minolta設計生產了第一款300mm鏡頭。 那是一支巨大而且沉重的鏡頭,採用非常簡單的4片3組光學結構。 因為鏡頭本身速度很快,所以即使在300mm的長焦距下依然能保證相機取景器內有充足的光照。 這支完全依靠手動預設光圈的鏡頭擁有1.25千克的自身重量,如果不配備三腳架接環,這種重量的鏡頭是很難使用的。 更奇怪的是鏡頭最初採用的標識,用來表示焦距的單位並不是後來廣泛採用的毫米單位,而是使用了罕見的厘米單位。 整個鏡頭標識為:MINOLTA TELE ROKKOR-TD 1:4.5 f=30cm。

作為Minolta的高端產品,300mm f:4.5一直都在經歷著變革。 光學結構上的,機械性能上的,鍍膜工藝上的。 進入MD鏡頭序列時的整體改進算是最徹底的一次了,光學結構被改變了,採用了內對焦技術。 一直伴隨在鏡頭上的三腳架接環被徹底甩掉了,自身重量終於被減輕到一千克以下。

對應300mm f:4.5的是另一款低端鏡頭,Minolta 300mm f:5.6。 同前者比起來,這支鏡頭無論從重量上還是尺寸上都沒有那麼誇張。 當然,在應用上也不如前者那麼寬了。

300mm鏡頭視角8°
版本有效光圈片組結構濾鏡接口對焦距離尺寸Ø x重量g生產時間一代SR 4.5-22 4/3 77 4.5 80 x245 1250 1960
一代SR 4.5-22 4/4 77 4.5 80 x250 1020 1965
一代MC 4.5-22 6/6 72 4.5 80 x200 1150 1969
二代MC 4.5-22 6/6 72 4.5 80 x200 1150 1969
三代MC 4.5-22 6/6 72 4.5 80 x199.5 1155 1973
二代MD 4.5-32 7/6 72 3.0 77 x177.5 710 1978
三代MD 4.5-32 7/6 72 3.0 77 x177.5 705 1981
一代SR 5.6-22 4/4 62 4.5 65 x197 545 1965
三代MC 5.6-22 5/5 55 4.5 65.2 x186 720 1973
一代MD 5.6-22 5/5 55 4.5 65 x186 695 1978
二代MD 5.6-32 5/5 55 4.5 65 x186 695 1978
三代MD 5.6-32 5/5 55 4.5 65 x186 695 1981

如果按照生產年代來敘述,300mm鏡頭之後應該直接是800mm鏡頭。 因為Minolta在設計生產了300mm鏡頭之後就直接跳到了800mm鏡頭的開發當中,中間的空白是在很長時間以後,才被重新填補的。

比起300mm鏡頭,後來開發的400mm鏡頭品種更簡單,只有單一的f:5.6一個品系。 而這一品系卻是馳名的APO系列。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並不知道所謂的APO代表了什麼意思――當然是指所謂的人文含義。 就APO的技術含義很明確,是Apochromatic的字首簡寫,意思是高度消除色散的,而帶有APO字樣的鏡頭則表示使用了Minolta獨特的複消色散設計和特殊的低色散鏡頭玻璃,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彩色像差的產生,特別能夠提高長焦及超長焦鏡頭的成像質量,提高成像清晰度,降低色差干擾。 但是APO的人文含義是什麼? 是阿波羅神? 或者是啟示錄? !

無論怎樣,MINOLTA APO TELE ROKKOR的鏡頭是一款成像銳度非常高的鏡頭。 雖然鏡頭自身的尺寸和重量,讓它在實際使用中受到了一些限制,但是作為Minolta長焦鏡頭技術的代表作品,這支鏡頭在坊間仍然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中。

400mm鏡頭視角6°
版本有效光圈片組結構濾鏡接口對焦距離尺寸Ø x重量g生產時間三代MC 5.6-32 7/6 72 5.0 83 x256.5 1470 1976
一代MD 5.6-32 7/6 72 5.0 83 x256.5 1470 1977
二代MD 5.6-32 7/6 72 5.0 83 x256.5 1470 1977
三代MD 5.6-32 7/6 72 5.0 83 x256.5 1440 1982

Minolta歷史上設計生產的,對焦行程最長的手動鏡頭是哪一款? 或者說焦距最大的直線性鏡頭是哪一支? 就是這支MINOLTA TELE ROKKOR-TD 1:5.6 f=60cm。

這支生產於1959年的鏡頭採用手動預設光圈技術,自身尺寸為132 x530mm,擁有高達4700克驚人重量。 為此,鏡頭擁有自己的帶有傳動齒輪的支架,可以固定在三腳架上來輔助聚焦過程。

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這支巨無霸鏡頭沒過多長時間就被排除在生產序列之外了。 之後,在1976年時一款新的600mm原型鏡頭出現在宣傳資料裡。 值得慶幸的是,這款鏡頭並沒有像當年的180mm鏡頭一樣只是停留在宣傳資料裡。 1978年,採用了全新APO技術的600mm f:6.3超長焦望遠鏡頭出現在銷售貨架上。 雖然這支專業性很強的鏡頭並不是普通用戶經常有機會能使用到的,但它至少填補了Minolta超長焦望遠鏡頭組群中的一段空白區域。
600mm鏡頭的專業性的確太強了。 鏡頭採用的95mm前鏡片組,使得很難有合適的濾鏡能夠與之匹配。 所以600mm鏡頭採用了類似折返鏡頭才使用的鏡後加載濾鏡的方法。 此外為了更有效地減少聚焦行程引起的鏡身變化,鏡頭採用了內對焦技術。 而這種技術後來被廣泛使用在自動鏡頭上。

600mm鏡頭視角4°
版本有效光圈片組結構濾鏡接口對焦距離尺寸Ø x重量g生產時間一代SR 5.6-32 4/3 126 10 132 x530 4700 1959
三代MC 6.3-32 9/8 95 5.0 108 x373.5 2400 1976
二代MD 6.3-32 9/8 95 5.0 108 x373.5 2400 1978
三代MD 6.3-32 9/8 95 5.0 108 x373.5 2400 1982

在超長焦鏡頭中,還有一類鏡頭是屬於構思非常精巧的品系――折返鏡頭。 如果拋開折返鏡頭固定光圈的弊端來看它的優點,這種巧妙的設計的確很有些意思。

曾看過一篇文章,認為最早的折返鏡頭技術是由Minolta設計開發的。 對此我不想發表任何見解,史海沉勾難以考證。 但是讓我們嘗試計算一下,400mm鏡頭的鏡身長度是在250mm左右;600mm鏡頭的鏡身長度是在370mm左右,那麼以0.6作為常數來計算焦距最長的1600mm鏡頭,可以得出其鏡身長度約等於960mm。 那是一個什麼概念? 恐怕那不是鏡頭,是一支狙擊步槍。 而折返鏡頭的作用就是大大縮短了鏡頭的尺寸,讓它能夠更好地掌握在每一個用戶手中。

誕生於Minolta手中的第一支折返鏡頭是1972年的800mm f:8.0鏡頭。 也正是基於這一點我認為最早的折返鏡頭技術並不是Minolta提出的,因為在Nikon的鏡頭組譜中能查到A系和C系的超長焦距折返鏡頭,而典型的Nikon A系鏡頭應該是生產於1960年代。

折返鏡頭最大的特點是前鏡片直徑非常大,所以用來度量折返鏡頭的濾鏡標準是後鏡片組,通常是39mm。 而使用在折返鏡頭上的濾鏡也都是通過鏡後接入的方式加載到鏡頭上。
前面說過,折返鏡頭有一個與生俱來的缺陷就是鏡頭都是採用固定光圈的方式,這使得折返鏡頭在使用中會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在變換景深上。

超長焦距的折返鏡頭同樣是非常沉重的,加上異常狹窄的視角,使得在通過鏡頭尋找目標時變得非常困難。 沉重的鏡身更需要堅固的三腳架加以支撐,這就越發限制了攝影師的活動範圍。 萬幸的是,這種專業鏡頭並不需要我們每時每刻都綁定在相機上。 不然,那才是真正的惡夢!

折返鏡頭版本視角片組結構濾鏡接口對焦距離尺寸Ø x重量g生產時間
250mm /5.6 10° 6/5 62 /39 2.5 66.5 x58 250 1979
500mm /8.0 5° 6/5 77 /39 4.0 83 x98.5 635 1977-83
800mm /8.0 3° 8/7特製8.0 125 x166.5 2000 1972-81
1600mm /11 1.5° 6/5特製20 178 x325 6850 1974-81

最後,讓我們還是以一款只存在於歷史傳說中的鏡頭來結束折返鏡頭的敘述好了,這款鏡頭就是Minolta生產的,被稱為“大玻璃塊兒”的RF 1000mm f:6.3。

大玻璃塊兒有多大? 直徑200mm的一整塊鏡頭玻璃,的確算是很大了。 很少有人見識過真正的大玻璃塊兒,更多的只是看到資料上的文字。 1965年前後的產品,7片6組的光學結構,30m的對焦距離,217 x450的外形尺寸。 至於重量,10600克。 很驚人,非常驚人。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最終沒有繼續生產它的原因,雖然它幾乎可以成為Minolta率先開發了折返鏡頭技術的有力證據,但是Minolta不會只為了博物館的需要而去保留一條單獨的生產序列的。

記住這款鏡頭的標識,MINOLTA RF ROKKOR 1:6.3 f=1000mm。 雖然從使用上看這支鏡頭有些太笨重了,但是相信我,一旦你找到了它,自然會有人願意拿著大把鈔票來找你的,那些收藏家一直都在尋找它,Minolta的大玻璃塊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uice 的頭像
    Juice

    Juice X LOMO x Film

    Ju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