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再來討論一下Minolta手動鏡頭的版本問題。 拋開地域劃分,如果根據生產年代加以區分,Minolta的手動頭大致可以分為SR頭,MC頭,MD頭。
其中的SR頭因為年代久遠,除了真正的器材發燒以外尋常用戶很難用到。 但應該承認其中也不乏良品。 想著當時我曾有一顆前MC時代的55mm/1.7,也就是50mm標頭的前身,無論從鏡頭品相到最終成像無不讓人愛不釋手。 真實的全金屬感覺是後來的MC直至MD頭無法比擬的。 當然,全金屬頭的缺點也不是沒有,份量太重。
一代MC鏡頭開始引入許多新的技術,聯合測光啊什麼的。 鏡頭標識出現了明顯的MC字樣,如:MINOLTA LENS MADE IN JAPAN MC TELE ROKKOR-PF 1:2.5 f=100mm <序列號>。 此時鏡頭標識還是完全白漆塗字。
從二代MC鏡頭開始,產品標識中加入了黃色的ROKKOR-X標識(針對北美市場產品而言),但黃標後面仍然保留鏡頭片組結構數據,如MINOTA LENS MADE IN JAPAN MC W.ROKKOR- X SI 1:2.5 f=28mm <序列號>。
而三代MC頭則取消了鏡頭標識中的片組結構數據,簡化為MC ROKKOR-X。
這種標註方式被一直保留到一代MD鏡頭中。 典型的一代MD鏡頭標識為:MINOLTA LENS MADE IN JAPAN MD W.ROKKOR-X 1:2 f=28mm。 標識中不再有產品序列號,序列號被改標在鏡身上。
到了二代MD頭,標識中的字樣又發生了變化。 如:MINOLTA MD ROKKOR-X 45mm 1:2. LENS MADE IN JAPAN Ø49mm。 不但詞語順序發生了變化,內容也有所不同。
而三代MD頭時最好辨認的,因為標識最簡單。 MINOLTA MD 50mm 1:1.4 JAPAN Ø49mm。
還需要特別說明的一個產品系列是CELTIC鏡頭。 Cel鏡頭是Minolta在MC及MD鏡頭的生產序列中,為了兼顧當時的低收入用戶設計開發的一個單獨的鏡頭品系。 雖然有著同主流鏡頭相同的焦段設定和光圈設計,但是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生產成本進而降低售價,鏡頭多采用低成本材料或者低成本鍍膜技術。 至於同主流鏡頭存在多大的差異,沒有作過實際測試不敢妄加評論,但是本著一分錢一分貨的原則,Cel鏡頭既然能賣得很低價,自然有省錢的地方存在。
Cel鏡頭都會在標識中明顯標出其特別的身份。 如:MINOLTA LENS MADE IN JAPAN MC MINOLTA CELTIC 1:2.8 f=35mm <序列號>;及MINOLTA MD MINOLTA CELTIC 135mm 1:2.8 LENS MADE IN JAPAN Ø49mm。
這種鏡頭版本上區別,從上面的鏡頭標識進行甄別是最簡單最直觀的方法。 而實際上每一次鏡頭版本的升級都或多或少地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在鏡頭上。 從最開始的半自動光圈技術到後來的自動光圈技術,再到後來的聯合測光等等,這其中還不包括Minolta鏡頭卡口技術的一系列變革。
對於用戶來說,或者我個人的感受,許多版本升級增加的功能並不都是會被經常用到的。 比如三代MD鏡頭上的最下光圈鎖。 或者許多功能是為了迎合相機機身技術的提升而增加的,比如為了便於光圈刻度直讀修改了中置光圈環的設計方案。
那麼,這種版本的變化對於我們這些玩家有什麼實際意義嗎? 很難說。
我曾經想到要把手中的所有鏡頭重新洗牌,置換成一代MD鏡頭。 原因是28mm/2.8只有一代MD頭出了Ø55mm濾鏡口徑。 後來我發現這根本就不可能。 因為像85mm/1.7歷史上就沒出過一代MD鏡頭,是從MC序列直接跨進了二代MD序列;而35mm/1.8甚至在一代MD頭時就使用了Ø49mm的濾鏡接口,要想保留全部Ø55mm濾鏡接口,只能收三代MC頭。
--也許這就是版本變化對於我們這些尋常玩家的作用吧,把我們本來已經開始平靜的生活攪混,讓我們再一次燃燒起來!
其中的SR頭因為年代久遠,除了真正的器材發燒以外尋常用戶很難用到。 但應該承認其中也不乏良品。 想著當時我曾有一顆前MC時代的55mm/1.7,也就是50mm標頭的前身,無論從鏡頭品相到最終成像無不讓人愛不釋手。 真實的全金屬感覺是後來的MC直至MD頭無法比擬的。 當然,全金屬頭的缺點也不是沒有,份量太重。
一代MC鏡頭開始引入許多新的技術,聯合測光啊什麼的。 鏡頭標識出現了明顯的MC字樣,如:MINOLTA LENS MADE IN JAPAN MC TELE ROKKOR-PF 1:2.5 f=100mm <序列號>。 此時鏡頭標識還是完全白漆塗字。
從二代MC鏡頭開始,產品標識中加入了黃色的ROKKOR-X標識(針對北美市場產品而言),但黃標後面仍然保留鏡頭片組結構數據,如MINOTA LENS MADE IN JAPAN MC W.ROKKOR- X SI 1:2.5 f=28mm <序列號>。
而三代MC頭則取消了鏡頭標識中的片組結構數據,簡化為MC ROKKOR-X。
這種標註方式被一直保留到一代MD鏡頭中。 典型的一代MD鏡頭標識為:MINOLTA LENS MADE IN JAPAN MD W.ROKKOR-X 1:2 f=28mm。 標識中不再有產品序列號,序列號被改標在鏡身上。
到了二代MD頭,標識中的字樣又發生了變化。 如:MINOLTA MD ROKKOR-X 45mm 1:2. LENS MADE IN JAPAN Ø49mm。 不但詞語順序發生了變化,內容也有所不同。
而三代MD頭時最好辨認的,因為標識最簡單。 MINOLTA MD 50mm 1:1.4 JAPAN Ø49mm。
還需要特別說明的一個產品系列是CELTIC鏡頭。 Cel鏡頭是Minolta在MC及MD鏡頭的生產序列中,為了兼顧當時的低收入用戶設計開發的一個單獨的鏡頭品系。 雖然有著同主流鏡頭相同的焦段設定和光圈設計,但是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生產成本進而降低售價,鏡頭多采用低成本材料或者低成本鍍膜技術。 至於同主流鏡頭存在多大的差異,沒有作過實際測試不敢妄加評論,但是本著一分錢一分貨的原則,Cel鏡頭既然能賣得很低價,自然有省錢的地方存在。
Cel鏡頭都會在標識中明顯標出其特別的身份。 如:MINOLTA LENS MADE IN JAPAN MC MINOLTA CELTIC 1:2.8 f=35mm <序列號>;及MINOLTA MD MINOLTA CELTIC 135mm 1:2.8 LENS MADE IN JAPAN Ø49mm。
這種鏡頭版本上區別,從上面的鏡頭標識進行甄別是最簡單最直觀的方法。 而實際上每一次鏡頭版本的升級都或多或少地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在鏡頭上。 從最開始的半自動光圈技術到後來的自動光圈技術,再到後來的聯合測光等等,這其中還不包括Minolta鏡頭卡口技術的一系列變革。
對於用戶來說,或者我個人的感受,許多版本升級增加的功能並不都是會被經常用到的。 比如三代MD鏡頭上的最下光圈鎖。 或者許多功能是為了迎合相機機身技術的提升而增加的,比如為了便於光圈刻度直讀修改了中置光圈環的設計方案。
那麼,這種版本的變化對於我們這些玩家有什麼實際意義嗎? 很難說。
我曾經想到要把手中的所有鏡頭重新洗牌,置換成一代MD鏡頭。 原因是28mm/2.8只有一代MD頭出了Ø55mm濾鏡口徑。 後來我發現這根本就不可能。 因為像85mm/1.7歷史上就沒出過一代MD鏡頭,是從MC序列直接跨進了二代MD序列;而35mm/1.8甚至在一代MD頭時就使用了Ø49mm的濾鏡接口,要想保留全部Ø55mm濾鏡接口,只能收三代MC頭。
--也許這就是版本變化對於我們這些尋常玩家的作用吧,把我們本來已經開始平靜的生活攪混,讓我們再一次燃燒起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